close
平日嗜書,書中常能看到 “自已”,數日前看 “夏日彼岸” 時,看到一段令我拍案的描述,作者描寫 “總編輯”,一個從未真正現身的主角,這人平日嗜喝 diet coke,因為「他不喝沒有味道的水,可是又怕肥、怕死,所以挑 diet」,這簡直是我的 duplicate,而這本小說的第一人稱是個雜誌社的 “資深” 編輯,她自稱在出刊前會將 spreadsheet 修改24次。而我在完成一篇研究論文時打開檔案的次數是N次,即便完成初稿後,仍是不斷的埋首抓狂修改數次,可嘆的是我們如此 “廢寢忘食、嘔心瀝血” 之後的產物也未必能獲得別人青睞,顯然作研究和當編輯都是在從事一種令人 “心神喪失、精神耗弱” 的工作,而且都有一些 “龜毛” 的人格特質。



我早已是 “自閉” 成名,去年看的一本書 “微美”,作者自述是一個 “盡量避免社交場合,寧願待在家裡讀書” 的人,作家平路也是寧願在家裡「磨咖啡、煮
咖啡、啜飲咖啡,一遍遍聽巴哈」, 所以我們像這種有 “自閉” 人格的人都選擇和Emily Dickinson一樣活在 “幽閉的心靈世界” 中,因為那裡有屬於我們真正的自由。 除此以外,這些人多少也有一點莒哈絲 (Maguerite Duras) 及芙烈達.卡蘿 (Frida Kahlo) 的自戀。



看散文、雜文便是悠遊在認同和不認同之間,驚喜常來自於看到別人把自已心中零碎片段的想法整合出來,我也喜於在真實或偶爾虛擬的人物中與自已做 “blast”比對,”homology” 的高低即明白告知了兩者間同質異質的程度,畢竟 “複製” 並不多見,而且各人有“格”,幸而 “similarity” 可已包容變異的存在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潛舍樓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