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一世紀關於「人」的新定義
二十世紀末出現的網路,在跨越千禧年後帶我們進入一個超現實的虛擬時空,網路重新定義了「人」,在網路世界裡我們可以有數十數百種不同的身份,但在 “兩個按鍵之後,我們的身份就會被消除”,而我究竟是誰?我是否存在,還是 “我既非我,不是我的我” (摘自林梵的詩“存在”),甚至“一個真實的「我」可能遇見一個虛擬的「你」或是一虛擬的「我」遇見一個真實的「你」”(摘自許舜英「古著文本」),說不定那天「我」還會遇到另一個「我」的分身。
死線
日前一位社工和幾位科技業工程師英年早逝,大家說他們死於過勞。一個動漫設計師猝死於電腦前,大家說他宅死了。那麼一個除了辦公室便是家中書房,日夜掛在電腦前寫研究計劃報告和paper,又得上課開會和參加學術會議的人是否會有更高的死亡係數?那也難怪,因為我們的宅書寫都只是拼命的追逐一個「死線」(deadline之譯引用自葉輝“昧旦書”)。
時尚的哲學思維
原來創新並非時尚的要件,現在不就流行著 “古著” “復刻” 這些名詞?還可以用香奈兒「抄襲是最真誠的讚美」來為模仿背書。 “時尚”還可以藉用一些理論來增加它的玄秘性及附加“價值”,Prada 的新保守主義,Theory 的後現代,Comme des Garcons 的解構,最近一則新聞更說到 Marc Jacobs 用 Susan Sontag 於50年前對文化風格所提出的前瞻性 “Camp” 論述為他替 Louis Vuitton 今年春夏所設計新品作詮釋,我想不通的是走進晶華、走進表參道或是 Champs Elysees 的貴婦有幾個人知道 “Camp”,說真的其實我也不懂,不過有人將“Camp” 視為人為、造作、誇張的表徵,只不過是個奢華版的媚俗 (kitsch),貴婦們願意為媚俗代言嗎?
現代顏回
奢華不是我字典中的詞彙,所以我無從為140萬的 Hermes Braise 95鱷魚包下一個註解,我半輩子宅在南港過著一簞食(蔬食)一瓢飲(咖啡)的日子,最近欣然看到一篇凌拂的文章,自述「身無常物、窮措不妨礙風骨」「以少為多、不惑於物」,又看東吳大學教授鹿憶鹿之新作,說到在平凡生活中「一爿豆腐,幾根青菜」亦可飽足,想來有些人仍能「平淡度日不覺虛空」,生活上以「追求心靈上的自在」為依歸,可見現代顏回尚有幾人。
- Mar 22 Tue 2011 15:41
近日讀書二、三雜感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