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食趣隨筆 (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偷得半日南下訪友,與朋友和她收養的七隻流浪貓共度一宿,次日又與她造訪嘉義竹崎鄉清華山上的一座禪寺。我雖未有任何宗教信仰,但素喜有禪心禪性之人文物象。到達後我們隨著老尼師到菜圃,拾回當日午餐用的瓜果蔬菜,中午師父用柴火在大灶上煮出一道味似莧菜的野菜、一道豆豉苦瓜、清炒秋葵菠蘿蜜、一盅胡瓜素丸湯,再加上自製的破布子醃瓜及外購的海帶豆干,一頓歡喜的 buffet 便餵養了十餘位尼師、兩、三位信眾,和我一個外來客。我憑白享受了一頓禪院的盛宴。

潛舍樓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一個在潛舍過的中秋節也是第一個沒有女兒在家的中秋節,兩個年齡加起來95的老人決定一起出門一趟 (很另類喔!),更另類的是他竟然跟我 (或我竟然跟他) 一起去了Jason 超市。

潛舍樓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在台北市不需三步五步即一超商,超商前的廣告布條明白的告知你今夕何夕,年菜、蛋糕、粽子、月餅的預購隨著時序節氣輪番上陣,加上報紙、電視新聞在旁推波助瀾,讓我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過節。偏偏我天生反骨,堅持不預購不團購,所以未識這些美食迷人之處。但縱使我故意忽略這些媒體、通路的強烈攻勢,每逢節日還是會有快遞送來一箱一袋或一盒粽子、蓮霧、柚子、月餅、紅酒,讓我無所遁逃疲於分送,終至心生埋怨,換得先生對我不識人情的批評,真正印証了我的題目“やがて哀しき贈り物”(終於悲哀的禮物; 改編村上春樹的書名) 。

潛舍樓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   在品酒饕客中的眼中,白酒絕非正道,而甜白酒甚至會讓一些品酒客棄之如敝屣,但我還是得承認微甜白酒仍是我的首選。當然嗜喝甜白酒的人仍會各有所好,如果要奢華的犒賞自己一番的話,我會買一瓶產自法國Graves一帶的貴腐 (Nobel rot) 甜酒Sauternes,我的 Sauternes絕非來自Ch. d’Yquem (依昆堡),它對我而言只是個海市蜃樓罷了,其實我甚至還常用西南產區的Monbazillac來稍為欺瞞自己的味覺。總之南法甜酒裡Semillon的蜂蜜般香味是獨特而無可取代的。
    除此之外Alsace產區具有濃郁荔枝及玫瑰香氣的Gewurztraminer也在我的酒單中,我也常選購一些更平易一點的德、義微甜白酒,例如義大利Piedmont地區的Moscato d’Asti或是Asti Spumante氣泡酒,或是德國晚摘型的Spatlese甚至經過選串的Auslese級白酒。在美國喝便宜的甜酒,就非White Zinfandel莫屬了,有多便宜呢?便宜到在學術會議的party上放著讓你隨意喝。除了以上”喝”的酒以外,藉著旅行或一些機緣我也品嚐過義大利用風乾葡萄釀製的甜酒,如托斯卡尼的Vin Santo或是西西里島的Zibibbo。聽說在Verona地區用同樣手法釀出的酒中,除了有濃稠的甘潤外,因葡萄品種的關係使這種酒反而略帶苦味,並稱作「苦酒」,不過我倒未有機會見識到。這些酒可能甜膩到只能做dressing或dipping sauce,在Chianti山區的餐廳裡我才知道義大利人是拿biscotti沾Vin Santo而非Capuccino的!

潛舍樓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 我不識法文,但深深著迷於法文的“優雅”腔調以及ㄧ切和法國有關的事物,其中一項是便葡萄酒。 第一次接觸葡萄酒是很久以前在法國Alsace參加學術會議時,大會安排了ㄧ項參觀酒莊的活動,彼時我對於葡萄酒以及Alsace這個知名的white wine酒鄉一無所知。 後來在美國住了三年,慢慢學會了帶一、兩瓶葡萄酒去參加party或potluck,不啻為ㄧ種省時又省力的送禮方式,也因而有了一些選購葡萄酒的經驗。 時隔多年第二度接觸葡萄酒是基於好奇的心理報名了台北ㄧ家號稱五星級廚藝教室所開的品酒課,之後又陸續參加了各種不同文創機構的品酒課或演講,在鎮日鑽研學術的壓力下,偶爾用個星期天下午與五、六位或十幾位陌生的同學聊聊非關學術之事,是我舒解壓力的方法之ㄧ。 後來藉著去法國、義大利甚至美國開會之際亦參加了一些品酒課或參觀酒莊,漸漸增加了對葡萄酒的瞭解。 由於我的腦子還算擅於記憶與分析,我很快的把ㄧ堆葡萄酒書裡的知識和上課的講義筆記整理出來,縱使是利用我連發音都不會的法文字,也能繪出ㄧ張自己的品酒圖譜,在不識或略識葡萄酒的朋友之間成為他們的品酒顧問。
    但我絕非品酒饕客,因為品酒的首要條件是需要”有錢”,幾乎所有有關品酒的書或文章都有意無意地透露出作者如何鑑賞了Bordeaux五大酒莊的紅酒或是來自Bungundy Chambolle- Musigny莊園的酒,要不然便是拿St. Julian或Ch. Mouton的Bordeaux酒或是Vougeot園的Pinot Noir來佐餐,我當然非此族類。 再來品酒要有好的味覺,而且這些敏感的味覺接受器要能將訊息傳導至大腦,在即刻間組合成 ”帶點薄荷、黑醋栗、洋香槐的味道” 此類的句子,甚至再加一些更稀有的形容詞,例如 ”有義大利白松露、古巴雪茄或芍藥的香氣”,不知是否是我的味覺基因或是神經細胞的訊息傳遞路徑 (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) 有些缺陷,讓我無法品嚐出或分解出這些香氣裡的元素,我始終只能用最簡單的文字去形容剛嚥下的ㄧ口葡萄酒。

潛舍樓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二十年來旅行世界各地,食物給了我許多味覺、嗅覺和視覺的異類的經驗,在法國的露天市集可以看到成堆鮮黃色的 chanterelle (雞油蕈),紐約超市裡如盤子般大的 Portobello香菇,白色如花瓣的 chicory (苦苣) 以及各式的香草,義大利黃色綠色的 zucchini (櫛瓜),德國的 fennel (大茴香莖),甚至有長得如西洋芹般紅色的 Rhubarb (洋芋莢) 它原來是要配了草莓做成甜點的蔬菜。另外,我對如蓮花般的 artichoke 一直很迷戀,在我簡約的素描簿中能常常找到它美麗的身影,以往我只會從自助沙拉吧或是罐頭中體驗它的美味,直到2006年夏天我在Cleveland朋友家中作客,女主人在準備了豐盛 barbeque 食材後發現我食素,立刻用水煮了幾顆 artichoke,教我剝下一瓣瓣花萼沾著 Guacamole (墨西哥酪梨醬) 吃。


潛舍樓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我食蔬10年,我喜用“蔬食”而非“素食”二字,因為後者對我而言是太多的加工產品及再製品,反而令我卻步。我是在決定蔬食之後才開始找理由,主要是必需應付不斷遇到的問題“為何素食”, 這十年來我為此問題編纂的理由可長可短,回答可有可無,隨人而異。 其實我並無宗教信仰,我也不想用太多的環保、健康或動物權等平凡觀點來解釋我的蔬食行為,所以當面對問題時,我多半是支吾其辭。

潛舍樓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關於咖啡的書寫多不勝數,但每個人的經驗不同,味覺不同,感情不同,每篇咖啡文章仍有它獨特的風景。縱使咖啡已是極為普羅的城市飲品,但在我生活周遭卻很少遇到像我一樣嗜咖啡如命者。我對咖啡最早的記憶是來自在大學宿舍的夜讀場景,在昏暗的燈光下總有一杯冷掉的即溶咖啡,雖然那種失去了香氣、風采,甚至酸掉的黑色液體終至面臨被倒掉的命運,不過它仍然每天在我堆滿了厚重的原文書、課堂筆記和私密信扎的書桌上找到一塊安身之地,伴隨著鄭京和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一起陪我渡過安靜的夜晚。


潛舍樓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